《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3月9日,我们参观学习了信阳的李湾村、十里塘村等美丽乡村,然后又专门去参观学习了中国最美美丽乡村郝堂村,各个村有各自的特点,每个村都根据各自村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整体的规划和设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的总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本次学习参观收获颇丰,为我们魏县的美丽乡村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丽乡村建设前与李湾村、十里塘村、郝堂村对接初步方案,并听取村民代表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你印象中的乡村门口大树是什么?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村庄岁月的历史记忆也是乡村的人文符号。
下面,我们从李湾村开始,跟各位领导分享一下山村详情。由上海磊优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给我们介绍了几个村改造的情况。建设内容主要为环境治理、村庄建设、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李湾村座落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莽张镇,村民友好好客,物产丰富,天蓝水清,经过建设最美乡村,村里的农作物由原来的品种单一,发展到现在有:芹菜,哈密瓜,油桃,红椒,茄子,小芋头,苹果等丰富品种。原来的文化内涵较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之前有2所小学,其中1所小学已废弃,所幼儿园也已废弃;村庄内学生去镇上求学。改造前的办公场地简陋、办公设施相对缺乏,村委会内基本都有文化活动室、健身器材,但规模较小,文化设施少且单一,不能满足村民日常需求,有待提升,商业设施较多,主要为村内个人经营的零售店及县道省道沿线两侧商业,商品种类繁多,满足村民日常需求,道路质量较好,部分宅间小路未硬化,经过与村民沟通,目前村庄道路需要整治的主要为道路硬化和景观环境提升。污水、雨水设施待完善,村庄内有自己的供水站。未敷设污水管网,污水就地直排,污染环境。只有两条东西向街道铺设有雨水管网,雨水排入村东侧水渠中,其他四村村内也未敷设雨水管网,雨水就近流入空闲地、农田、深坑。村内虽已敷设燃气管网,但未通燃气。村内现状垃圾由环卫公司统一管理,各个村庄内有2个环卫工人,村内配置有垃圾收集箱,垃圾定期由垃圾收集车运走。
民居,宅基地面积约300㎡,主要为一层、两层。大都为自家建造,建筑风貌存在差异,整体建筑较为杂乱。村庄发展定位:生态宜居村庄、幸福和谐村庄、产业兴旺村庄,建成以乡村振兴为导向、以村集体经济改革为支撑、现代农业特色种植为主功能的村庄连片发展示范区。农用设施整治: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将村域内闲置、荒废的农用地进行复垦为耕地,整治规模为0.16公顷;建设用地增加4.96公顷;将宅基地间空闲地作为商品林,整治规模为0.17公顷。规划将经过李湾村的工程在村庄建设时,在以农业灌溉为主功能的前提下,兼具生态景观功能,治理、保护工程水系。工程水系按照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排涝标准进行治理。
1.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开展农膜区域性回收利用示范,建立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机制。
2.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土壤污染环境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处理和达标排放,阻绝未经处理的城镇污水和污染物进入农业农村。
农业景观打造提高农户的园林理念和意识,采用本土化的自然生态材料,营造乡村休闲氛围。依托产业发展麦田景观、花海景观、蔬菜景观等。
以村庄为基础,主要对村庄进行环境整治,完善配套设施,配置商业、农业技术服务等,打造整个村庄的综合服务中心区。
特色农业发展区:保障土地规模化经营,利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植物作物,整合土地,实现产业化经营。
产品加工发展区:利用村庄现有农产品资源,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用农业资源优势,以农产品为吸引点,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多种形式旅游产业项目,如农业展示、农家乐、农耕体验等。
行政管理:保留村委会,并在基础上完善党建综合体建设;教育设施:保留现状小学及幼儿园,规划将现状废弃教育设施用地整理出来,作为留白用地。
文化设施:设置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丰富村民生活。
体育设施:保留现状健身广场,配备健身设施,同时每村利用闲置用地进行小游园建设。
社会保障:完善现状养老院配套设施。
医疗保障:保留现状各村卫生室。
商业服务:保留现状小卖部
道路分级:村庄分为三级道路系统,分别为村庄主路、村庄支路、生产道路。
村庄主路是联系各自然村及村内功能性较高的道路;村庄支路主要为村民住宅对外联系道路。生产道路是村庄联系周边区域的道路,主要为村民农耕道路。
村庄主路:
1.在现状道路基础上,增加道路两侧绿化景观。打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道路绿化体系,丰富街道景观。
2.保留现状道路宽度,对道路定期保养,定期进行清理、洒水。养护路面及两侧绿化。
3.对现状市政线缆进行梳理,增加路灯,增强道路的整洁度。
村庄支路:保持现状路面宽度,个别未硬化的支路进行道路硬化。
生产道路:根据村民需求,将部分生产道路进行硬化。
生态停车场:结合绿地广场均设置1处生态停车场。停车场应使用透水性铺装,通过载种植物提高生态性,避免便用裸露土地或大面积的水泥浇筑地面。
目前该设置有集中供水站,供水完全能够满足现状供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集中安全饮水100%入户。
针对乡村传统建筑,保留红砖和黄泥墙更好的体现农村面貌,
保留较好的传统建筑进行业态植入的建筑,增加文化元素,提升为业态建筑
省道是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沿街建筑风格杂乱,结合镇改造契机,统一提升沿街建筑风貌;同时根据村庄特色,注入特色景观元素,打造特色沿街商业风貌。
对居民住宅也进行了统一改造,为了整洁统一,每家每户户型相同,且设计美观布局更合理,没有了以前的脏乱差。
村庄重要节点提升
文化广场建设
文化广场位于村庄北部,占地面积约2216平方米。
游园建设
小游园位于村庄北部,占地面积约442平方米。是村庄民众休息、娱乐、漫步等公共活动的场所。
规划方案:
①现保留现状村委会,在原有建筑上改造为两层。
②新建幸福苑,将原址幸福苑改造为卫生室。
③文化广场修建文化舞台
宅前屋后绿地整治引导
以“果树+花草+菜地”为主,用木桩、篱笆、红砖等进行分区种植,使得整体景观整齐有序。
庭院整治引导
封闭式的庭院农户实现庭院绿化建设,增设具有乡土气息的竹编瓜藤廊架及露天休憩空间;
开敞式的庭院农户门前空地,配置篱笆花架,配置乡村花卉或者绿色蔬菜;
祠堂
种植乡土树种、建筑立面进行粉刷、点缀灌木或花钵、门前道路硬化、祠堂门进行粉刷或换新。
村庄景观设施营造
景观标识小品
在游园广场及空闲地等设置景观小品,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设计主题,凸显村庄特色,使人印象深刻。
公共厕所
整体风格采用北方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冲水处,干净卫生。
公共服务设施
将公共服务设施采取统一生态景观化处理,引导村民提高环境意识结合各村文化亮点及地域特色,美化村庄整体环境。
现在的最美乡村建设虽然注重村民生活的幸福感以及收益,但不管从哪方便来说,切合实际最重要,像这些乡村的根本任务还是要在种好农田的基础上,发展相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及旅游业及住宿、农家乐的发展,使得新农村也能开发商业用途。
大棚种植水果及农作物
广场凉亭李湾村广场
村民居住房屋2层洋楼
接下来我们又去参观了十里塘村,在路的一侧有一个大型的池塘,经过改造,池塘可以种植莲藕,到夏天开满荷花,非常漂亮,池底可以养鱼、螃蟹等生物。河上还建了小桥,行人也可以从桥上走过,在河边散步、欣赏池塘的风景。走在河边真的有一种还在村上建立了十里塘村中心养护站。
十里塘中心养护站
十里塘村的道路经过山村建设改造变得平整整洁,路的两旁还种植了多种绿植景观,道路两侧分层次绿化,打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道路绿化体系,丰富街道景观。保留现状道路宽度,对道路定期保养,定期进行清理、洒水。养护路面及两侧绿化,使维护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对现状市政线缆进行梳理,增加路灯,增强道路的整洁度。还在村里设置了广场、观赏凉亭,供村民休息,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道路的两边白色栅栏,既增加了美观,又让村庄有了生活的气息,花香四溢。
房屋的建设也是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进行2层的建造,而且在房屋的外墙,绘制了美观的墙画,内容丰富:村规公约、风景画等,不再是光秃秃的白墙,看起来特别美观。
不但外墙的墙绘很漂亮,房屋建造的也是非常的有特色,且统一规划,外观一致、干净整洁,增加的村民的幸福感。并且在每家每户的门口,还设置了栅栏,路的两边还种植了好多绿植景观和花草。
下面带领大家一起到被评为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还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的郝堂村看一下,在郝堂,古老与现代并存,乡风淳朴与生态自然融为一体。说起来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2009年秋天之前的郝堂村与大多数乡村一样破败、凋敝,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孩子留守。
2009年秋,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等来到郝堂,在平桥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把村干部村民组织起来,成立“郝堂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相合作社”,说服村里7位乡贤每人出2万元做敬老资金,三年不参加分红,利润敬老年社员。15位老党员、老年村民每人出2000元为一股入社,享受每年的养老分红。区政府出10万,李昌平带来5万,做种子资金,永远不参加分红。合作社靠34万起家,扶持村民发展生产开办乡村旅游,同时整合村里的闲散田地房屋,激活村子的资源、资产、资金。
2010年初的腊月二十三,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出资2000元入社的老人,每位分得320元!第二年500元,第三年800多元...
村集体资金从原来十多万元,增长到如今固定资产4000万,流
动资金300多万。从水的问题开始解决,处理生活污水、栽上水生植物、利用石子绿植分级沉淀生活污水,大家动手一起改造自己生活的地方。从小孩到老人,大家都开始动手做垃圾分类,检查卫生、干湿垃圾分离处理、建立“资源回收中心”,不仅吸引了游客来本地游玩消费,同样更重要的是把村里的人心都聚到一起,大家都组织起来,一起收集垃圾、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
如今的郝堂:走进郝堂,像进入了梦中的故乡完好的村落形态,依偎青山之中老房古树,百年风雨愈现生命顽强廊桥庭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不蕴含乡村原本的风土和人文引导带动了郝堂村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累计为全村老人分红160余万元,吸引全村90%青年村民返乡,村集体固定资产总规模超五千万元。
历经十余年风雨,郝堂持续谱写着蝶变传奇。
如今的郝堂,绿树成荫,满地都是鲜花,各个季节都争芳斗艳,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大棚水果种植、采摘基地,还有儿童游乐园,老年活动中心,村政府也进行了规划,门口的花草树木也很美观,体现了政府机关的生机勃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这里村民家里的位置几乎没有改变,每家每户根据村里统一规划建成民宿、饭馆,还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商品也以本地的农副加工产品为主,村里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直播室,用来直播本地的商品,带动消费且紧跟市场潮流,让每个村民都能足不出户就可以增加收入,减少了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情况,从而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让孩子感受到了真正的家庭温暖。郝堂村整个村庄的建设设计师是中国著名的设计师也是一位画家,所以他的设计别出心裁,而且也已经走进郝堂村仿佛走进了一幅画中,美轮美奂、身临其境,怎么也看不够。让村民真正体会到了最美乡村!
习近平主席一行人,也到这里参观过,给与了高度评价,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头条。
希望我们河北魏县也可以建成一座两座很多这样的最美乡
村,美化村庄,增加村民的收入,增强村民的幸福指数。
人民日报头条
郝堂村老年活动中心
郝堂村村委会
树木和花草丛生
历史事迹回顾
村落美景
商业街一角有旅游特色的自驾车
艺术交流中心
郝堂村乡健院
农田房屋远景
乡村农副产品
农副产品直播间
农家饭馆
农家土菜馆
农家饭馆--土色土香的饭馆及土墙、农村气息十足
农家民宿
风景如画的郝堂村 (任科 师艳波)